青少年足球究竟怎么“踢”

  7月2日,苏州市“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赛况。视觉中国供图

  7月10日下午,杭州黄龙体育中心,第一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启动仪式。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浙江省副省长成岳冲、中国足球协会主席陈戌源以及来自杭州市10所学校的3000余名师生及家长现场参与。

  3场揭幕战包括8人制、25分钟半场的U11男子小学组、U12女子小学组的比赛,和35分钟半场的11人制U13男子初中组比赛。参加揭幕战的6支球队,分别来自校园足球和社会青训机构,其中U13初中组的浙江能源绿城足球学校,是深耕青训近20年的职业俱乐部足校代表。

  打破参赛壁垒,摒弃锦标主义,普及足球运动,提升足球人口,是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创办之宗旨。自6月1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足协联合印发《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赛事组织工作方案(2022-2024年)》到如今赛事正式落地仅1个月时间,也足以看出“体教融合”的迫切需求。

  “外战惨淡”无碍青少年发掘足球乐趣

  “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将校园足球、社会青训机构、职业俱乐部梯队高度融合,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动的全新模式。”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说,“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也是推动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深化‘放管服’协同治理的有力试点,是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足球协会充分发挥各自领域专业优势,促进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专业训练协调发展的重要契机,对足球运动普及、后备人才培养和建设体育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了解,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45个赛区的赛事组织工作正在推进当中,“报名踊跃”,高中阶段的比赛将于8月下旬(男子)和9月初(女子)开始第一阶段赛事,初中年龄段全国总决赛于7月31日开始,小学年龄段的赛事,将根据各地实际安排进行。

  “学校、体校代表队与社会青训机构、职业俱乐部可以联合使用球队名称,在校的俱乐部队员也可以参赛,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就是鼓励专业资源与学校加强合作。”中国足协男足青训部部长、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赛事办公室执行秘书乔岱虎说,“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各方优势资源互补,共同促进青少年球员健康成长。”

  学龄青少年对足球的热爱,是支撑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庞大规模的坚实基础,这是“中国足球低谷”背后的宝贵财富。

  史无前例吸收的多名入籍球员,没有能够帮助国家队通过2022卡塔尔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12强赛;更早时候,国奥队也“习惯性”无缘2020东京奥运会——连续多年缺席奥运会和世界杯,单以国字号成绩衡量,中国足球就连“亚洲二流”的定位都需要努力争取。正是“外战惨淡”背景下的青少年联赛才更显可贵。事实上,足球自始至终以其独特魅力活跃在民间街头巷尾,至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北京市的采访中了解到,最近几年12岁以下年龄段“初级足球人口”,并没有因为各年龄段国字号球队的糟糕成绩而有所减少,这一现象可以在若干社会青训机构得到证实。

  快乐足球专治“性格孤僻”

  “我们发现有很多小学员的家长,其实根本不关心职业足球,也不知道国家队球员的名字,根本不算是球迷,但是他们会让自己的孩子来踢球。我们真的很欢迎这种没有任何‘想法’的家长把孩子送到绿茵场上,培养孩子对足球的兴趣,这是足球的‘新兴人口’”。北京爱踢客青训机构创始人之一李钊说,“我们进到校内的足球辅导课和校外的足球培训基本上各占一半业务量。我们是跟着校园足球的热潮走过创业初始阶段的,是校园足球的受益者,其实对我们这种纯社会性的青训机构来说,让孩子喜欢看足球、喜欢踢足球,培养出他们的足球乐趣就达到目的了。”

  作为社会足球青训机构,来自北京大约40所小学的7000名学员在爱踢客开始自己的足球启蒙,“非球迷”家长越来越多,是因为足球能让家长真正感受到孩子“成长的快乐”。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毕业的刘宇用“性格孤僻”来形容幼儿园阶段的儿子。“儿子4岁上幼儿园,没多久老师就找我们家长谈话,说孩子在班里总是一个人待着,从来不跟别的小朋友说话,我们就想方设法给他约小朋友,带着他出去玩,但效果一般。”

  “孤僻”的性格是因为“踢足球”变得开朗的。刘宇听很多家长说体育活动尤其是集体项目对于塑造孩子性格有帮助,而且“男孩子精力旺盛,多运动也有助于多吃多睡”,于是带着儿子来到足球场,当时父子俩都没有想到,这一踢就再也没停下来。

  “他今年4年级,但每年夏天的‘百队杯’我们已打了好几届。从最小的6岁年龄组就开始打,没落下过,最好的成绩拿过一次第三名,对孩子来说这是最大的荣耀。我们以后可能还会想着把足球当考学‘特长’,但感触最深的其实是他踢球以后性格开朗很多,而且孩子现在特别多的快乐,都是足球带给他的。”刘宇说。

  “其实刚开始在启蒙班也不行,孩子怯场,不敢上场,也不敢跟着教练做动作,熟悉了以后,他的兴趣越来越大了。后来练到了‘精英队’,一周3练1赛,虽然时间非常紧,但他自己就能坚持下来。有训练的时候,他下午4点半放学回家休息一会儿吃个简餐就要去球场(校外培训场地离家还有至少半个小时路程),通常6点到8点的训练,他练完回家要9点,这也逼着他计划好自己的时间,提前完成作业。”

  越踢越有兴趣,越踢越有乐趣,合理的训练,以及北京市相对丰富的各类小学生足球比赛,让刘宇的儿子真正爱上了足球——当抛弃了功利性的想法,纯粹的足球会带给孩子真实的快乐和真正的成长。

  “他7岁那年有场比赛打到了半决赛,常规时间两边平了,最后点球决胜。我在场下看着手都不由自主发抖,但他非常坦然走过去把球罚进了。当时我就特别为他感到骄傲,后来说起来,他说他就算以后参加什么考试也不会感觉紧张了。”

  从小学到大学,足球可以“不中断”

  5年前很多北京市小学生的家长还是抱着培养“小升初”特长生的特殊目的把孩子送上足球场,但在2019年北京市教委宣布全市取消“小升初”特长生招生、全部名额用于学区内派位后,多家专注于12岁以下年龄段的足球青训机构同时惊喜发现,“这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长和教练达成了共识,足球对孩子健康成长有很大帮助,就算没有特长生政策,踢球也是好事儿。”

  “现在爱踢球的孩子,很少有长大以后去当职业球员的强烈想法了。前几年北京‘小升初’还没有取消特长生的时候,我们每年有很多学员去考名校足球特长生,可是很少有孩子会去职业俱乐部的低龄梯队试训,所以多数家长的首选,还是希望孩子留在学校里去完成体育项目的深造。”李钊说,“我希望我们的小学员对足球可以有自己的见解,他们长大以后,会是和现在的职业球员不一样的一代人。”

  过去3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按防控规定,全国的中小学生都有了居家上网课的经历。学生居家上网课期间,能够拿出一段固定时间“踢球”并不容易,北京也有学校“暗示”家长“不要让孩子去参加户外活动以避免风险”,但过去的两个月内,除6月11日因新冠肺炎疫情全市青少年校外线下体育培训活动暂停至6月25日宣布“解禁”期间,其余周末时段,孩子们脚下的足球从未停止滚动过:2022年这个夏天,北京市“小升初”学生总数约为13万人,“校园足球”能够辐射到的孩子数量约为1/4,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看到的多个青训机构进行教学课程的足球场地,尤其早8点至10点的“黄金时段”,从不缺少适龄孩子在绿茵场上奔跑——小朱姑娘的爸爸老朱,只是担心闺女明年上了初中之后“就没时间踢球了”。

  “我闺女小学5年级,踢球有3年多了,身体健康,性格活泼,我们很满意。孩子学区里面的小学和初中是一贯制的,明年不用操心‘小升初’,所以我们从开始踢球就没有‘功利’的想法,就是觉得踢球特别健康。其实女孩子踢球要比男孩子踢球难很多,比如我闺女现在很多训练要跟男孩子一起练,另外她可以直升的初中,目前好像也没有女足社团和女足校队,不知道现在有了全国联赛,学校会不会组织女足队伍。”老朱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作为家长,最希望中学开展女足活动,哪怕只组建一个兴趣社团,也能让爱踢球的女孩子有时间、有地方踢球。”

  小朱姑娘运气还算好,社区球场这两年有个老教练带孩子们踢球:十几个岁数差不多的孩子,每周四、五、六、日训练4天,每天训练大概两个小时,周末打分队比赛,也参加一些社会比赛。再过1个月到暑假期间,北京市传统的“百队杯”又该报名了,老朱和小朱都特别希望“女孩子的球队越多越好”,“12岁以下小学段是男女混合组,7岁年龄段能有200多支队伍,但11岁年龄段队伍就少好多,身边的不少人也是从一、二年级踢到五年级就慢慢不踢了。”

  让更多爱踢球的孩子,可以从小学踢到中学,再从中学踢到大学,用竞赛体系来完善“青训”框架,打通“社会青训”和“校园足球”的竞赛壁垒,满足各年龄段青少年通过适合自身特点的比赛体验“竞争”和“对抗”的实际需求,是“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和“校园足球”的共同责任——当足球甩开压力回到正常的“教育”和“体育”轨道,正是让更多的孩子在足球场上健康成长、感受快乐的最好时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郭剑 来源:中国青年报